1958年10月25日上午,平壤火車站附近的街道上人頭攢動。兩旁的朝鮮群眾早早聚集,他們手里揮舞著中朝兩國的國旗,有的捧著鮮花,滿懷激動與不舍。那一天,是最后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的日子。十點整,志愿軍總部官兵從金日成廣場出發,沿途的朝鮮人民撒花、唱歌、跳舞,以最熱烈的方式送別這些為他們浴血奮戰過的兄弟。可隨著列隊行進漸漸遠去,歡快的歌聲逐漸化作哭泣聲。
八年前,正是中國志愿軍毅然跨過鴨綠江,接過保衛朝鮮的接力棒。那時,朝鮮戰場上無數年輕戰士倒下,后方幾乎只剩下婦女。但志愿軍以鐵的紀律約束自己:任何違反作風的行為都將嚴懲,甚至處以槍決。正因如此,他們贏得了朝鮮百姓由衷的尊敬,也讓兩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。
展開剩余81%1950年初,朝鮮軍隊一路高歌猛進,連下漢城,士氣高漲。然而,他們并未料到,美軍也在迅速調兵入朝。7月5日,朝鮮軍在烏山遭遇美軍伏擊。美軍原以為憑借六百人的特遣隊就能擊潰朝鮮坦克部隊,結果卻慘敗,大部分人員陣亡或失蹤。這場勝利更鼓舞了朝鮮軍的斗志,他們提出“三天攻克漢城,七天解放南朝鮮”的口號。短短一個月,他們便將美韓軍壓縮到釜山一隅。
然而,麥克阿瑟冒險實施仁川登陸,戰局瞬間逆轉。美軍憑借空軍和海軍的絕對優勢,對朝鮮軍造成重創,迫使他們節節后撤。戰火之下,朝鮮處境艱難,中共中央深知其中的戰略意義,毅然作出決定:抗美援朝。
志愿軍初到朝鮮時,朝鮮士兵問的第一個問題是:“有飛機嗎?有坦克嗎?”得到否定的回答,他們滿臉失望。因為在那段時間,朝鮮戰場上最致命的差距,正是武器裝備。無數年輕的戰士在敵機狂轟濫炸中倒下,后方幾乎只剩婦女。
這些女性,雖被稱作“柔弱”的代名詞,卻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。許多不到二十歲的姑娘自愿報名,加入后勤或文藝隊伍。她們唱歌、朗誦、打快板,為前線將士鼓舞士氣;即便在轟炸中失去了手腳,她們依然拖著殘破的身體高聲歌唱,讓無數硬漢潸然淚下。醫療隊里的女衛生員更是夜以繼日救治傷員,在細菌戰面前,她們先將疫苗打在自己身上試驗,確認安全后再給傷員使用。
不僅如此,大批朝鮮婦女自發為志愿軍送糧、送水、運送彈藥。哪怕炸彈就在頭頂落下,她們也不顧生死撲滅物資上的火苗;哪怕雙腿被炮火擊傷,她們仍堅持把補給送到前線。她們常說的一句話是:“人民軍打到哪里,彈藥就送到哪里。”這不是口號,而是真正的行動。
前線同樣有女性的身影。18歲的金順子,獨自駕駛飛機轟炸漢城,直接擊中韓軍國防部大樓,重傷兩名高級軍官。像她一樣的朝鮮女性,用生命守護著自己的祖國。
1953年7月27日,在中朝軍民的共同努力下,美方終于坐上談判桌,簽下停戰協議。為了防止美軍反悔,中國志愿軍繼續留駐朝鮮。他們沒有享樂,而是幫助重建:修橋梁、筑堤壩、建房屋,五年間為朝鮮修建了九百多座公共設施和四萬多間住房,甚至免費為百姓治病看診。
志愿軍用實際行動打破了美軍的污蔑。美軍曾散布謠言,說志愿軍燒殺搶掠,但事實恰恰相反。入朝之前,中共中央就明確規定:必須尊重朝鮮風俗,甚至包括進門拖鞋、不得擅入廚房這樣的細節。正因如此,朝鮮人民才逐漸消除了疑慮,把志愿軍視為親人。志愿軍喊朝鮮大娘為“阿瑪尼”,有些年輕戰士甚至對朝鮮姑娘產生了情愫。但軍紀森嚴——志愿軍不得與朝鮮女子談戀愛。因為他們遲早要回國,不愿留下傷害與不公。違者,嚴懲不貸。于是,那些真摯的情感,只能埋藏在心底。
正因如此,當送別的那一天到來時,哭聲此起彼伏。里面有母子般的深情,有兄弟般的友情,也有未曾言說的愛情。
中國人民志愿軍用紀律與犧牲換來了朝鮮人民的尊敬與愛戴。毛主席領導下的這支軍隊,真正做到了“為人民而戰”。這不僅是中朝友誼的見證,更是中國軍人的驕傲。
發布于:天津市大牛證券提示:文章來自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